西藏八王
西藏八王,是明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分封的三大法王(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和五大地方之王(阐化王、护教王、赞善王、辅教王、阐教王)的合称。
·大宝法王
永乐五年,封尚师哈立麻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大善自在佛,领天下释教。哈立麻(又作哈尔麻)即噶玛,是噶举派四大支系之一,开派人都松钦巴(1110~1193)曾在类乌齐地方之噶玛建寺,因而得名。其第五世曲贝藏卜应明廷之召,于永乐元年随使入南京,于灵谷寺为明太祖朱元璋夫妇追荐冥福,成祖赐以如来大宝法王名号,遂改名为得银协巴(即如来)。明廷把大宝法王誉封给噶玛派是最为隆重的礼遇,噶玛派亦视这一崇封为最高荣誉。同年,朝廷又下诏封馆觉(今西藏贡觉)灌顶国师宗巴斡即南哥巴藏卜为护教王;封灵藏(今四川邓柯)灌顶国师着思巴儿监藏为赞善王。
·大乘法王
永乐十一年,明廷为安抚萨迦派,封尚师昆泽思巴为万行圆融妙法最胜真如慧智弘慈广济护国宣教正觉大乘法王、西天上善金刚、普应大光明佛,领天下释教。尚师是藏语对高级僧侣的尊称。昆泽思巴(1349~1425)为元代帝师之后,永乐八年曾应明廷之召入京,成祖优为款待,居三年,乃有大乘法王之封,这是继大宝法王之后的第二位超越地域的教法王爵,位亦尊显。
·大慈法王
大慈法王释迦也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是宗喀巴八大弟子之一,曾在明朝永乐年间和宣德年间两次奉旨来朝,接受朝廷封号,从而确立了格鲁派与明朝中央的封授关系。
·阐化王
永乐四年(1406),封授乌斯藏帕木竹巴的吉剌思巴监藏(1374—1432年)为灌顶国师阐化王。帕木竹巴是西藏封教噶举派中的一支,因创派人为帕木竹巴·多吉杰博(1110—1170年)而得名。元时曾获万户府之封援,为十三万户府之一。大司徒普提幢(1302—1364年)时已基本上取萨迦派力量而代之。吉剌思巴监藏为大司徒普提幢之侄孙辈。洪武二十一年受封为灌顶国师。永乐元年(1403)遣使进京入贡。四年,封为灌顶国师阐化王,赐印并厚赏。这一举措改变了元朝以宣政院掌治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并专任萨迦一派的做法,开始以王爵封授各教派僧人,因俗而治
·护教王
明永乐四年(1406),封西藏贡觉(《明史》作“馆觉”)地方喇嘛教领袖宗巴斡即南哥巴藏卜为灌顶国师。次年,加封护教王。十二年(1414),护教王卒,其子嗣爵。其子死后,无嗣,爵绝。
·赞善王
明永乐四年(1406)封河州卫(今甘肃临夏)辖境的喇嘛教领袖著思巴儿监藏为灌顶国师。次年,加封赞善王。封爵世袭,嘉靖(1522-1566)后仍有使者到北京。
·辅教王
辅教王,思达藏僧。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封后藏萨迦地方僧人南喀雷必坚赞(南渴烈思巴)为辅教王。封爵世袭,正德(1506-1521年)、嘉靖(1522-1566年)中,仍常有使臣到北京。
·阐教王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封西藏止贡寺座主领真巴儿吉监藏为阐教王。封爵世袭,明嘉靖时(1522-1566年)仍有使臣到北京。